有人说天声街菜市场是人声鼎沸的烟火江湖,在这里住了六年,看到过许多不一样的场景。热闹背后的天声街,藏着普通人的一生。
/
壹
/
第一波热闹从清晨持续到午饭前,早起买菜的大爷大妈们陆续回家后,三三两两才起床的年轻人会来光顾徐记,享受一份独属于武汉的brunch——鱼糊粉配油条。老板招待完中午这一波客人,喝了口茶,又继续去厨房忙活了。
一锅鱼汤煮出来不费劲,费劲的是前期的准备,要选鲜活的鱼,再仔仔细细地处理干净,即使像徐师傅一样开了十多年的老行家,也要为这些准备花去一下午的时间,他说“吃到嘴巴里的东西,不过细怎么能行咧”。十年如一日的手艺人之所以被称之为“师傅”,除了本就精湛的厨艺以外,是能固守本心的坚持。
没有一个人能逃得过丁记玻璃房子的水煮肉片,18年的老店是多少游子心里挂念的武汉味道。周围的餐厅来了又走,这件玻璃房子始终是那个老板,那个厨师,还有门口的那一排玻璃。星级排条的火到了中午都没关过,客人络绎不绝,老板坚持比其他炸鸡柳多一个步骤,宁愿麻烦也要坚持他的独家制作方法——炸完了的鸡柳一定要再回锅和洋葱孜然炒一下,才能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味道。
/
贰
/
过了热气最盛的时候,菜市场又涌进第二轮人潮,每天都有人排队的,一定是青稞馒头,五块钱三个的价格从开店起就没变过,凭着有嚼劲的口感收获了一票忠实顾客。
武汉人的江湖气,一部分藏在这种街头巷尾里。不喜大城市的繁华,却独爱市场间的地气,更是独爱这种方圆300米就可以满足一切生活需求的街道。
所有的店都挂上了二维码,但是依旧有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在这里使用现金。老板们看到这些顾客,一样笑脸相迎并且麻利地算账,他们用一视同仁守住了老人们不会电子支付的局促,所以即使这里的楼旧了,老人们也不愿意跟着孩子搬到新房里去,“高楼隔住了街坊,还是这里最有人情味。”
/
叁
/
夜色悄然将至,没有了人来人往也就没有了叫卖声,这条路开始安静。
卖鱼虾的早已经回去,他们的东西卖不到晚上就空了;用泡沫箱装着青菜的摊主挑挑拣拣,等待着有晚归的人来买最后几把苕尖,新鲜的叶子菜是留不到明天的;有门面的店主反而不急不缓地开始吃晚餐,一个高凳子配两个矮凳子,两个人边吃边聊长阳番茄比本地番茄卖得好,明天多上一点。
卖粮油的赵师傅抬头看了看天,自顾自地吆喝了一声“收摊子咯”。二十多种大米他每天白天打开晚上系紧,用细麻绳绑得结结实实,不少老街坊都说他们从住这儿开始赵师傅就一个人守摊子,从未见他休息,也从未听他叫卖。有人光顾,他就起身介绍,无人光顾他就独自坐在那里。
赵师傅给人的印象,就像是课本上的插画,一动不动的,悄然守着一方天地。
“
收摊子咯”
各家收拾东西的时候,总爱扯几句咸淡,但谁也不眼红谁做得好,大家都在市井中默默沉淀,做最新鲜的,做最实惠的。
守着老店的也有年轻人,是从父辈手上承接下来的生意,从小耳晕目染让他们即使年轻,做起事来却也老练。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这条几百米的老街每天都热闹非凡,不忘初心的价格和品质让这些老店有口皆碑。
菜市场最能融于柴米油盐的市井气息,最能感受质朴而鲜活的人间烟火,是一群执着的普通人打造的生活魅力。
设置星标,就不怕找不到我啦~
- 策划:区委宣传部、微梦传媒
- 出品:中共江岸区委宣传部 江岸区融媒体中心
- 投稿:784700485@qq.com
▼今日推荐▼
分享
收藏
点赞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