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市:踔厉奋发,在振兴发展大道上阔步前行

踔厉奋发

在振兴发展大道上阔步前行

  • 牡丹江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巡礼东宁市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宁市吹响了新一轮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号角,抓住建设绥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黑龙江跨境经济合作试验区东宁片区等机遇,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壮大县域经济。截至目前,该市已吸引46家企业落户跨境经济合作试验区东宁片区,扩大公路口岸贸易品种和服务半径,力争再造一个“东宁外贸”。

兴边富民建设现代化新东宁

1

东宁市有“塞北小江南”的美誉。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宁党委、政府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立足优良生态环境实施“木耳当家、果药接续”发展战略,扶持特色产业迅速成长,抓好民生工程,建设现代化城区,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东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6年居全省县级市榜首。

据统计,十年来,东宁累计种植黑木耳108亿袋,出产鲜品586万吨,实现产值311亿元,赢得“世界木耳看中国,中国木耳看东宁”等赞誉。

去年,东宁黑木耳首批入选百个中欧互认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今年,东宁黑木耳品牌价值181.9亿元,蝉联地理标志产品食用菌类第1名。

立足黑木耳产业,东宁市建成15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示范基地,形成了精品干耳、膨化食品、冻干食品、代餐营养品、风味即食、糖果、木耳酱等7大类110多种产品,成为富民增收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此外,东宁市培育葡萄、大榛子等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和食品产业发展空间。“东宁冷凉葡萄酒”跻身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绥阳镇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东宁市拥有有机绿色食品标识22个,成为全国特色产业百佳县。

随着黑尊生物科技、禄源冰酒、鑫源松子等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在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所占比例上升到52%。到2021年底,东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24元,成为全省首个农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的县级城市。

过去十年,东宁完成了撤县设市的华丽转身,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城市建成区由8.5平方公里扩大到14.75平方公里,翻建绥芬河一号大桥,新建二号、三号大桥和西山、民益等17处城市公园,建成绥芬河和绥阳两个国家湿地公园,滨河景观、神仙洞木栈道、东宁博物馆成为城市新名片。公共车亭、公共饮水台、公共卫生间等服务设施全城覆盖,群众期盼的城市公交开通运行……这些惠民举措,让老百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抢抓政策机遇实现扩大开放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宁市作为口岸城市,得到国家、省市大力支持。利用优惠政策“叠加效应”,该市立足口岸、服务全国、放眼世界,积极打造“龙江向南和对俄开放的重要窗口”,抓住建设黑龙江绥芬河—东宁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机遇加快发展,为推动牡丹江乃至全省对外开放作出较大贡献。

东宁市牢牢把握“龙江向南和对俄开放重要窗口”发展定位,充分激发当地民营企业创造力,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建设境外园区等多种途径,积极融入国家沿边开放大局。

依托绥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东宁市累计创新政策制度16项,在鲜活水生动物、中药材、巴氏杀菌乳、有色金属、非粘结木屑进口等方面实现突破,获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成为全国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境外游客离境退税政策试点。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东宁市积极创新对外贸易经营模式,拓展与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经贸合作,在黑龙江跨境经济合作试验区东宁片区累计吸引46户企业入驻,扩大粮食、宝玉石、松子等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规模,同时抓住南方企业开拓欧洲市场的商机,组织机电、化工等产品经东宁公路口岸销往欧盟国家,努力再造一个“东宁外贸”。

践行“两山”理念发展文旅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抓住机遇建设“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使该市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城市。

东宁市政府部门抓住国家推进兴边富民、乡村振兴、东北虎野化放归等政策机遇,累计向上争取资金8亿多元用于保护生态环境,成果显著。

特别是去年秋季,“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该市全力推进东宁片区投资额达1.2亿元的虎豹宣教中心、林场业务用房、公园标识监测系统等工程建设,组织执法人员开展清山清套、打击乱捕滥猎专项行动,建立野生动物损害补偿保险机制,完善生态公益岗位、生态补偿机制,使当地东北虎、东北豹恢复到110只,顺利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验收。

时至今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已成为东宁市最大一块“金字招牌”。依托“虎豹秘境”和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东宁旅游服务业迅速崛起,洞庭旅游小火车、黑木耳博物馆、东宁要塞军事训练营等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建成运营,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今后,东宁市将夯实黑木耳“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建立以“绿色食品、外贸加工、数字工业和文化旅游”为支撑的绿色GDP体系,力争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努力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第一梯队。

END

总编辑:鞠

副总编辑:姜玉华

审核:王慧江

文字:汪宇 记者 吕晓明

图片:牡丹江日报资料片

编辑:邸兰英

统筹:孟宝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