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 政府频道最新文章 政府频道最新文章

“内鬼”这下慌了!我国已开始全面肃清内鬼,间谍一个也跑不了

当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在2024年10月公然通过中文网络平台发布“安全联系指南”,教唆中国人如何与其建立秘密联络时,这场跨越太平洋的情报博弈已彻底撕下“暗战”的面纱。这场闹剧背后,暴露的不仅是美国情报系统的焦虑,更折射出中国在反间谍领域日益严密的防控体系——留给“内鬼”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2017年,《纽约时报》曾披露一则震撼情报界的消息:自2010年起,中国展开大规模反间谍行动,累计抓获18至30名美国“高级线人”。这些潜伏者曾是美国在华情报网络的核心节点,其失联直接导致整个间谍体系瘫痪。美国情报界哀叹:“这是数十年来最严重的损失。”

如今,美国在华情报网络已陷入“青黄不接”的困境。高级线人断层后,CIA被迫依赖低层级人员,这些人既难以接触核心机密,又缺乏专业保护,成为国安部门频繁抓捕的“软柿子”。2025年6月,广东省江门市国安部门破获的间谍案便是典型:一名伪装成学生的间谍试图接近高校教授窃取机密,结果被迅速识破。这类案例的密集曝光,印证了中国反间谍网络的“天罗地网”已全面收紧。

基于《反间谍法》的对《反间谍法》再版的顺利出台2023年4月,中国一一明确了间谍的法律标准,对历次的反间谍斗争的执法空白都填补了起来.。此次的修订就如同一面亮出的“照妖镜”,将长期潜伏在“隐形”的“间谍”都一一“曝光”了出来。如某高校的李某就因为为发表一篇国际一流的论文,竟主动将学校的核心技术的敏感数据等一一向境外的间谍“卖”了出来,最终还被国安部门给逮了个正着。这样一来,既明确了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的严厉的法律惩处,也向外界传递了明确的政治信号:任何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法律惩处。

法律修订的背后,是中美情报战的全面升级。美国情报机构曾依赖“亲美派”人士渗透中国决策层,但随着中美关系恶化,这类“双向奔赴”的空间已不复存在。如今,被捕的间谍往往自诩“爱国者”,甚至坚信自己在“维护国家利益”,这种认知错位恰恰暴露了美国情报战的道德困境。

中国反间谍行动的成效,离不开技术手段的飞跃。2025年,国家安全部披露的间谍案中,新型窃密载体令人咋舌:库洛米图案U盘内置微型电池,触发数据湮灭程序;油彩加密硬盘复刻风洞参数;量子加密信道漏洞被利用传输实验数据……面对这些“低技术门槛、高危害性”的窃密手段,中国构建了“技术防御+全民反谍”的双重体系。

一方面,国安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网络行为监测等技术,精准识别异常信息流动;另一方面,12339举报平台的普及,让每个公民都成为反间谍的“哨兵”。2024年,多名公民因举报可疑“温泉探测团队”等间谍活动立功,彰显了“人民防线”的威力。

美国情报系统的窘境,本质上是其国力衰退的缩影。冷战时期,美国凭借意识形态吸引力,能招募到“剑桥五杰”这类甘愿牺牲的精英间谍;而今,其只能吸引贪腐官员或“润人”,专业水准大幅下滑。CIA公开招募“中国官员”当间谍的荒诞行为,正是其人才枯竭的明证。

反观中国,反间谍行动已与国家安全战略深度融合。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全国电力“一张网”等超级项目的推进,对情报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中国用行动证明:发展权与安全权不可分割,任何试图通过间谍活动遏制中国的企图,都将是徒劳。

间谍活动的隐蔽性,决定了反间谍斗争必须依靠全民参与。从科研人员到高校师生,从敏感区域周边居民到普通网民,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间谍的目标。国家安全部公布的案例中,有保洁员盗拍机密文件,有留学生被策反潜伏要害部门,甚至网络主播因直播军事机场被利用……这些教训警示我们:国家安全无小事,警惕之心不可无。

但随着“内鬼”的脱逃的时间越来越近,我们的责任就越来越重了,接下来就要面临的更大的考验了。只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的底线,才能将我们国家的安全之墙筑得更坚铜更铁、更加牢不可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