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闼”)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知名独角兽企业,其近期遭遇的资金流动性危机引发了广泛关注。4月1日,达闼创始人黄晓庆在公司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坦言虽然短期内面临资金困难,但仍不断推动机器人在机场服务、医疗辅助等领域的商用交付。这一现象引起了业界对于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前景的深刻思考。
达闼成立于2015年,凭借其独特的技术和创新的产品,迅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并已累计完成多项重要融资。最新一轮融资于2023年8月完成,达闼的估值一度高达223亿元。然而,仅半年后的2024年初,媒体却爆出了达闼资金链紧张、团队裁员、欠薪等不利消息,这一系列的变化似乎给这家独角兽企业的未来蒙上了阴影。与其他人形机器人公司相比,如优必选和宇树科技等,达闼在市场布局和生态挖掘方面也显得滞后。
根据公开资料,达闼曾于2019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过IPO申请,力图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尽管希望融资5亿美元,但因多种原因,最终此计划未能实现。达闼在机器人行业内的重要地位并未阻止其经历资金流动性问题,这也引发了投资者对于人形机器人行业整体走势的担忧。市场的波动,以及全球科技融资环境的紧缩,成为了此类企业普遍面临的挑战,达闼也因此决定调整战略,聚焦核心领域以优化运营。
文章中提到,达闼将资源集中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同时加速人形机器人的商用落地。这一转型机遇是否能够促进公司挽回颓势,仍值得关注。此外,达闼还推出了全球首款58关节的人形机器人Ginger 2.0,并斩获数千万订单。公司自主研发的“海睿云端大脑”也已实现了智能化升级,显示出其在技术上的持续创新。然而,尽管技术上的积累值得肯定,人形机器人在商业化落地上仍面临诸多挑战。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缓慢,这对于达闼这样的创业公司而言尤为严峻。专家指出,尽管具身智能的长期发展前景看好,但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在硬件成熟度、应用场景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明显瓶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提到,这种困境形成了一种“循环悖论”,即人形机器人亟需在更多应用场景中获得实践检验,而探索这些市场的需求又需要巨大的初期投入。
尽管面临挑战,2024年达闼仍实现了约6亿元的营收,并预计在2025年获得2亿至3亿元的新订单,这一基本面表现彰显了其在市场中的韧性。人形机器人行业尽管困惑重重,但投融资热度依然不减。2024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发生了200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过200亿元,其中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融资总额也超出了70亿元。
对于达闼的未来来说,尽管资金流动性的问题短期内可能会加大经营压力,但其战略调整和技术创新的决心可能会为其找到突破口。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达闼如何重塑自身竞争力,推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进步,将在未来的市场中考验其领导者的智慧与勇气。总的来说,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商业化之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但通过持续创新与努力,或许能够迎来曙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