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界传奇人物李嘉诚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商务部专家公开指出,李嘉诚在商业决策中存在“在商不言商”的行为,这一评价瞬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李嘉诚,这位在商界摸爬滚打多年,曾被无数人奉为商业偶像的企业家,究竟做出了怎样的举动,让商务部专家给出如此犀利的评价?
一、巴拿马港口出售事件:争议的导火索
2025年3月4日深夜,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在港交所发布一则重磅公告,宣布与贝莱德(BlackRock)牵头的财团达成原则性协议,出售其全球港口业务核心资产。这一资产涵盖了亚欧美洲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包含199个泊位及配套的智能码头管理系统、全球物流网络等核心资源,交易总企业价值高达2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57亿元)。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口。
巴拿马运河,作为全球航运的关键要道,承担着全球大量的海运贸易量,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中国作为全球贸易大国,与巴拿马运河的联系也十分紧密,是巴拿马运河的重要使用国之一。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发文表示,李嘉诚及长和出售包括巴拿马两港口在内的全球43个港口引人关注,其中的巴拿马港口关系到中国的全球商业安全 。
李家在面对质疑时,试图用“在商言商”作为解释的挡箭牌,但这一说法不仅未能平息舆论,反而引起了更多人的反感。白明明确表示,李家出售巴拿马两港口的行为恰恰是“在商不言商”的表现。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商人在出售港口经营权这样的重大资产时,往往会追求利益最大化,通常会采用全球招标、价高者得的方式。然而,李嘉诚及长和却选择了“短平快”地与贝莱德达成出售协议,这显然不符合常规的商业操作。
二、李嘉诚的商业过往:从辉煌到争议
回顾李嘉诚的商业生涯,他曾缔造过无数商业传奇。从早年在香港涉足塑料花生意,到后来进军房地产、港口、能源等多个领域,李嘉诚凭借着敏锐的商业眼光和果敢的决策,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了商界的标志性人物。
在房地产领域,他的长江实业在香港开发了众多知名楼盘,对香港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港口业务方面,长和旗下的港口遍布全球,成为全球港运业务的领导者之一。多年来,长和在年报中始终强调自身在港运业务的领导地位,即使面对同业竞争加剧,港运业务效益依然保持稳步增长。例如,在2024年的业绩报告中,长和港运业务表现良好,势头为近年之最 。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嘉诚的商业决策也逐渐引发了一些争议。十几年前,他开始变卖国内资产,将大量资金投向欧洲市场,尤其是英国。他在英国投资电力、天然气、港口等基础设施领域,一度控制了英国近25%的电力市场、30%的天然气市场和7%的饮用水市场 。这种大规模的撤资行为,不仅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也引发了民众对他“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国家发展”的质疑。
此外,李嘉诚旗下公司还被曝光囤地多年不开发的问题。以广州黄埔区的一块地为例,1995年拿下该地后,直到2020年才全部售卖完毕,囤地时间长达25年。在上海也有地块被其囤了15年之久。这些土地资源的闲置,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也使得市场上的房屋供应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三、违背商业逻辑的多维度剖析
(一)经营逻辑的背离
从长和自身的经营情况来看,在出售港口之前,并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其要放弃港运业务。多年来,长和不仅在公开场合强调港运业务的重要性,还持续加大对港口业务的投入。在2023 - 2024年期间,长和一方面在新兴市场如墨西哥、埃及、泰国等计划每年稳定释放5%的产能,另一方面斥资7亿美元用于埃及两个港口项目的投资,还与沙特签订经营权协议,计划开发保税国际陆港及物流区 。
李泽钜先生在投资者会议上也多次阐述对港运业务的信心和发展规划。在港口运维能力提升方面,长和付出大量努力,作业效率在行业内有口皆碑,并且积极推进港口设备的电动化改造,承诺新增设备全电动化或以其他洁净能源辅助驱动 。在重资产企业大面积进行基础设施更换的敏感节点,贸然抛售港口资产,将导致前期大量投资成为“沉没成本”,这显然不符合正常的经营逻辑。
(二)销售逻辑的不合理
从销售价格和方式来看,此次交易也存在诸多疑点。有观点认为,贝莱德给出的价格并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虽然交易金额高达228亿美元,但相对于行业内其他类似交易的估值,贝莱德开给长和的价格难言高价。西方媒体报道称,贝莱德取得了“bargain berth”——廉价的、打折的、抄底的泊位。行业期刊《基础设施投资者》报道,英国PD Ports的估值可提高到EBITDA的20倍,波兰和加利福尼亚的类似交易市盈率超过16倍 ,而此次交易相对于EBITDA则是13倍的估值 。并且,如此重大的资产出让,决策周期却非常短,不符合重大资产交易应有的谨慎和权衡过程。
四、各方反应:批评声与争议并存
李嘉诚出售巴拿马港口的行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商务部专家的点评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激起千层浪。网友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大部分网友对李嘉诚的这一行为表示不满和质疑。有网友评论道:“李嘉诚只顾自己赚钱,完全不顾国家的航运安全和利益,这种行为太让人失望了。”还有网友调侃:“李嘉诚这是又要‘跑路’了吗?”
港澳办转发大公报的文章,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定性,认为不应天真和糊涂。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也批评了李嘉诚的行为,称这种行为是在“出卖灵魂” 。他认为商人应该选择与自由的西方生活方式保持一致,而不是为了多赚钱而出卖灵魂。不过,也有部分人站出来为李嘉诚辩护,他们认为李嘉诚作为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本能,长和是上市公司,对股东负责是天经地义的,而且其商业行为并未违反法律法规,不应该受到过多指责。
五、商业与责任的天平:何去何从?
在商业世界中,追求利润是企业的重要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尤其是像李嘉诚这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商业巨头,其每一个决策都不仅仅关乎自身利益,还会对行业、国家乃至全球经济格局产生影响。
此次李嘉诚出售巴拿马港口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反思的案例。企业在进行商业决策时,是否应该有一种超越单纯商业利益的考量?在全球化背景下,商业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相互交织,企业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国家利益的平衡点,是每一个企业家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庞大而复杂,这一事件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但无论如何,它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更加关注商业行为背后的深层影响,以及企业在社会和国家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未来,李嘉诚将如何回应这些质疑,又将如何调整自己的商业布局,我们拭目以待。而对于广大企业和企业家来说,也应该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在追求商业成功的道路上,不忘责任与担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