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临时拨款法案,避免了联邦政府在12月20日之后的部分机构陷入“停摆”。这项法案虽然暂时缓解了危机,但其背后折射出的两党激烈斗争以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引发了广泛关注。为何美国政府频繁面临“停摆”风险?这一现象又将如何影响世界?
自1976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已经经历了21次部分或全部关闭的情况,其中最长的一次发生在2018年末至2019年初,持续了35天。究其根源,在于美国宪法赋予国会控制财政支出的权力,而近年来两党在预算问题上的分歧日益严重。每当新财年开始前,如果两党未能就年度拨款法案达成一致,国会便只能通过短期支出法案维持政府运转,从而导致政府“停摆”的可能性增加。
以20世纪90年代为例,当时共和党与民主党围绕削减赤字和提高税收等问题争论不休,最终导致克林顿总统任期内两次政府关门。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党派极化现象加剧,“停摆”危机变得更加频繁且复杂。奥巴马执政时期,由于茶党运动兴起,共和党内部保守势力增强,使得2013年因医改法案争议而导致长达16天的政府停摆。特朗普时代亦未幸免,移民政策成为焦点议题,2018年底至2019年初那次历史性的长时间停摆便是由此引发。
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也揭示出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矛盾。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及信息技术革命深化,美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不同阶层间利益诉求差异扩大;另一方面,媒体环境碎片化、社交媒体兴起等因素进一步强化了公众观点分化趋势,使得妥协变得愈发困难。此外,债务上限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它直接关系到国家信用评级乃至全球经济稳定。历史上,每当触及债务上限时,金融市场往往会出现波动,显示出投资者对美国财政状况担忧情绪上升。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指出,尽管此次通过的临时拨款法案暂时避免了政府停摆,但两党在未来几个月内仍将继续围绕长期预算展开激烈较量。这种无休止的政治博弈不仅消耗了大量公共资源,更削弱了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更重要的是,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政坛动荡无疑会对世界经济造成冲击,增加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因此,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寻求共识已成为摆在所有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总之,从历史视角审视美国政府‘停摆’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财政问题,而是牵涉广泛领域深层次矛盾交织的结果。未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寻找更加包容性增长模式,并构建起有效沟通机制以促进跨党派合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