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地理探究】地理视角看锋面,中国梅雨成因,附区域气候特征专题训练

原标题:【地理探究】地理视角看锋面,中国梅雨成因,附区域气候特征专题训练

一、锋

  • 指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时,在它们之间形成的一个狭窄的过渡带。
  • 锋是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把锋看成是一个几何面,称为 锋面 。
  • 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 锋线 。
  • 锋面和锋线统称为 锋 。
  • 锋在空间呈倾斜状态。

二、常见锋面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移动方向和结构状况,可将锋分为: 冷锋、暖锋、静止锋、锢囚锋四类。

(一)、冷锋天气:按照移动速度可以分为一型冷锋和二型冷锋。

冷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地位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了原来暖气团所在的位置。冷锋在中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为常见。冷气在移动过程中,由于变性程度不同,或有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在主锋后,即同一气团内又可形成一条副锋。一般来讲,主锋两侧的温度差值较大,而副锋两侧的温度差较小。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多转晴好。

  • 一型冷锋 的移动速度慢,锋面的坡度较小,降水主要发生在锋后,在冷锋过境前,当地被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一型冷锋过境中产生积雨云和雷阵雨天气,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
  • 二型冷锋的移动速度快。锋面坡度很大,快行冷锋迫使锋前的暖气团抬升,出现强烈的对流,一般如果锋前水汽充足,则易于形成雷阵雨,在冷锋过境时,产生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但是持续时间较短,冷锋过境后当地被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但是如果锋前的暖气团较为干燥,那么,锋面过境时无降水,常出现大风或者沙尘天气,在我国北方冬春季节较为常见。

(二)、暖锋

暖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若暖空气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暖锋。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就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暖锋多在中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活动大多与冷锋联结在一起。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多转云雨天气。

锋面坡度较小,暖气团沿着锋面缓慢滑升,空气逐渐绝热冷却,在锋面上形成一系列的层状云系。降水主要发生在锋前的雨层云区内,为连续性降水,雨区范围较宽,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取代了原来的冷气团,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

(三)、锢囚锋是两条移动的锋相遇合并所形成的锋。

在气旋中,暖锋移动速度慢,而冷锋移动速度快,当冷锋赶上暖锋后发生合并,锋面两侧的冷锋将暖锋锢囚抬升,暖空气被完全挤到上空,地面由冷空气占据。当冷锋移动过程中,遇到山地阻挡则易形成降水,一般降水量较大,同时伴随降温,气温降低。

1.锋面气旋的形成与发展

锋面气旋,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由五个组成部分:低气压中心、冷气团、冷锋、暖气团、暖锋。以北半球的锋面气旋为例,它的组成、移动方向、降水分布如下图所示:

①组成部分:中间为低气压中心,北侧为冷气团,南侧为暖气团,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

②移动方向: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并且向低压中心“辐合”。

③降水分布:主要分布在冷锋的锋后、暖锋的锋前。另外在冷锋的锋前也会有少量降水。

锋面气旋示意图

锋面气旋结构图的解读

1.锋面的位置

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

将冷暖锋连接将系统分为两部分,低纬度部分受暖气团控制,高纬度部分受冷气团控制。

2.锋面的类型与移动

(1)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

(2)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

3.锋面附近的风向

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

4.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

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冷气团一侧降水,暖气团一侧晴朗。

锋面气旋的演变过程

温带气旋是活跃在温带中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又称为“锋面气旋”。不同于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是一种冷心系统,其出现伴随着锋面,可达几百乃至数千公里。温带气旋的发生、发展大致分为 初生、发展、锢囚、消亡四个阶段。

(冷暖空气互瞅,导致扭打在一起)

锋面气旋形成、发展、消失过程

初生阶段

初生阶段(或称波动阶段) 从气旋波动产生到绘出第一根闭合等压线为止的整个阶段,称为锋面气旋的初生阶段。在气旋波动的东段暖空气向冷空气推进,形成暖锋;气旋波动西段冷空气向暖空气方向推进,形成冷锋,围绕着波动产生了气旋性环流,环流中心气压下降,形成低压中心。

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一般认为出现了一根以上的闭合等压线时称为青年气旋。这时气旋式环流加强,地面冷、暖锋更加清楚,在对流层低层也出现了闭合等压线。冷空气进一步向南推进,冷锋附近出现阵雨或阵雪,暖锋区域也出现降水,降水区域扩大。 

锢囚阶段

锢囚阶段从地面冷锋追上暖锋发生锢囚锋开始,至此气旋发展至最盛时期。地面冷锋逐渐追上暖锋,并将地面暖空气上抬,气旋开始锢囚。这时,云雨范围最大,强度加强,风力增大,天气变化最剧烈。但由于地面已为冷空气所占据,成为冷性涡旋,因而气旋开始减弱。

消亡阶段

消亡阶段地面气旋中心气压升高,锋面消失。此阶段等高线和等温线都已闭合,并且近于重合,气旋低压中心部位逐渐被冷空气填塞,成为一个冷性涡旋。当气旋从地面到高空都被填塞,又没有新的冷空气补充时,气旋就慢慢消亡了。当温带气旋走完这四个阶段,它的生命也趋于结束

2. 锢囚锋的形成及类型

锢囚锋(Occluded Front),暖气团、较冷气团和更冷气团相遇时先构成两个锋面,然后其中一个锋面追上另一个锋面,即形成锢囚锋。我国常见的是锋面受山脉阻挡所形成的地形锢囚;或冷锋追上暖锋,或两条冷锋迎面相遇形成的锢囚。它们迫使冷锋前的暖空气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我们将冷锋后部冷气团与锋面前面冷气团的交界面称为锢囚锋。

(注意锢囚锋符号,与准静止锋不同,其在同一侧同时出现冷暖锋符号,而准静止锋则是位于两侧)

锢囚锋通常可分为暖式锢囚锋、冷式锢囚锋和中性锢囚锋。

风场的分布:

常见的锢囚锋

天气特点:锢囚锋具有冷暖锋的特点,锋面过境时,两侧均为降水区,先是暖锋云系和连续性降水,而后转为冷锋云系和阵性降水。

(四)、准静止锋锋面坡度比暖锋更小,冷暖气团相遇,势力相当,多形成连续性的降水,云系和降水区比暖锋更为宽广,降水强度小,常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

冬春季节,我国岭南一带出现的阴雨天气,常是静止锋引起的。

①江淮准静止锋(大气环流)

每年夏初,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与大陆上南下的冷空气交锋、对峙,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形成了一种著名的天气系统——江淮准静止锋。它是形成梅雨的重要天气系统。“黄梅时节家家雨”是梅雨天气的真实写照。

  • 形成原因:

六月中旬,冷空气势力还比较强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形成准静止锋。

  • 影响范围:

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台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

  • 持续时间:

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

  • 主要影响: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②华南准静止锋(大气环流、地形)

主要活动于南岭山脉或南海地区。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但多出现于冬春两季,秋季出现最少。冬季降水不强,春夏季可发生暴雨,持续数天,甚至10天以上。华南准静止锋的位置,随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冬半年,锋面北侧冷高压势力强大,锋区位置偏南;夏半年,锋面南侧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使锋区位置偏北。

  • 形成原因:

冷空气南下后势力减弱和南岭山脉的阻挡等所致。

  • 影响范围:

锋区多停滞于22°~25°N之间,主要活动于南岭山脉或南海地区。

  • 影响时间:

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但多出现于冬、春两季和秋末。

  • 主要影响:

冬季降水不强,春夏季可发生暴雨,持续数天,甚至10天以上。

③天山准静止锋(地形)

不太强的冷锋进入准噶尔盆地后,被天山阻挡,使冷锋停滞不前,常形成地形锋性质的天山准静止锋,造成阴雾或微雪天气。天山北坡和北疆大部分地区冬、春降水较多就与天山准静止锋活动有关

  • 形成原因:

来自西伯利亚和北大西洋的弱冷空气进入冷噶尔盆地后,冷空气受高大的天山山脉的阻挡阻滞。

  • 影响范围:

天山北坡和北疆大部分地区。

  • 影响时间: 冬、春季节。
  • 主要影响:

造成阴雾或微雪天气。

天山北坡和北疆大部分地区形成冬、春降水。

④昆明准静止锋(地形)

又称云贵准静止锋。位于云贵高原,冬半年,锋面呈西北—东南走向,南下冷空气在向西南移动过程中,受云贵高原阻挡而停滞与西南暖湿气候相遇,形成准静止锋。贵阳:降水多于昆明,气温低于昆明。

贵阳与昆明冬季气候不同成因:贵阳位于锋面的冷空气一侧,气温较低,多阴雨天气。昆明位于锋面的暖空气一侧,天气晴朗且冬季气温较高。

主要由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和西南气流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滞演变而形成。

云层低而薄,易形成连阴雨天气。贵州高原 “天无三日晴”便同昆明准静止锋活动有关。

多出现于冬季,其间出现日数约占全年1/2。锋区位置多在贵阳与昆明之间,略呈西北——东南走向。

  • 形成原因:

由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和西南气流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滞演变而成。

  • 影响范围:

川西南、滇东北和黔西一带。锋区位置多在贵阳与昆明之间。

  • 影响时间: 冬半年
  • 主要影响:

当西进时,会导致西南地区出现寒潮天气。

长期稳定维持,会导致贵阳地区出现降水。

三、几种特殊锋面

(一)倒暖锋

倒暖锋是在北半球,由北向偏南方向逆行的暖锋;在南半球,由南向偏北方向逆行的暖锋。

倒暖锋在我国主要出现在东北地区,一般出现在寒潮过境之后的两三天之内。出现的现象:东北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产生降水,同时出现北部气温高于南部气温的反常现象。

东北地区倒暖锋形成条件:寒潮过境东北;千岛群岛附近出现低压中心,形成从鄂霍茨克海向我国东北的水汽输送条件;鄂霍茨克海上空气温较高。

倒暖锋的特点

倒暖锋与一般暖锋相比较,具有暖锋的基本特征。暖空气滑行于冷气团上面,推动锋面向冷空气一侧移动,锋面在空间向冷空气一侧倾斜。倒暖锋附近的要素场,如温度场、气压场和风场等都和一般暖锋相似,其天气表现为稳定性降水也与一般暖锋相似,但降水量比一般暖锋偏少。倒暖锋与一般暖锋相比还有以下几个 明显特点:

2.1移动方向反常

一般暖锋移动都是随系统从西向东或从西南向东北移动,而倒暖锋过程的锋面移动却都是 从北向南移动

2.2温度分布和升温反常

一般情况下,东北地区的气温分布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另外,就暖锋而言,一般是暖锋前增温,锋面过境后逐渐降温。但由于倒暖锋影响,使东北地区北部出现相反情况,锋面过境后迅速增温。有的地方24小时升温达27,大部分地区24小时升温大于10℃以上,而且北部增温幅度大于南部, 造成东北地区北部气温比南部明显偏高的冬季反常现象

2.3天气演变似副冷锋

暖锋天气一般为稳定性降水,其云系为卷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云系底部与锋面相接,降水区在暖锋前。其风场锋前为东南风,锋后为西南风。而倒暖锋的云系、降水、气压场、风场等都略似副冷锋。其云系具备第一型冷锋特征,依次出现卷层云、高层云和雨层云。其风场为冷锋形式,锋前为西南风,锋后为西北风。 其降水区集中在锋面附近,锋后范围大于锋前。

2.4水汽输送反常

一般天气系统的水汽输送来自南海、太平洋和孟加拉湾,其暖湿气流向北移动,遇冷空气产生降水。而 东北地区倒暖锋的水汽却来自东北鄂海上空的暖湿气流,由东北向西南输送与冷空气相遇产生降水。

(二)缓行冷锋与快行冷锋

缓行冷锋是冷锋的第一种类型,移动速度比较慢,锋面较缓,因此云雨天气主要发生在锋后。

快行冷锋又称急行冷锋,是冷锋的第二种类型,移动速度较快,锋面较陡,因此云雨天气相当一部分发生在锋前。

上图来源于《自然地理学》

我们在描述锋面坡度时,常常用两个数字的比值,前者代表锋面的垂直高度,后者代表锋面的水平长度。缓行冷锋的坡度一般在1/100左右,急行冷锋一般在1/50左右。

(三)露点锋(干线)

一般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的密度小。露点是指空气因为冷却(降温)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露点温度越高,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就越大。

可以分析,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湿气团会抬升至干气团上空,形成的锋面称为露点锋,也称干线。抬升过程中,气温降低,达到露点后,产生降水。

上图来源于2020年山东卷高考

(四)副冷锋

冷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由于变性程度(变为暖气团的程度)不同,可能会有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因此在主锋后常有副冷锋形成。

判断:图上出现两条大致平行的锋线,主锋两侧温差较大,副冷锋两侧温差较小。

(五)河口锋

河口锋指河口地区不同性质水体之间形成的较为明显的界面,在这一界面附近,往往存在一种或多种水体特征(盐度、温度、密度、透明度等)的最大差异。

1.类型

(1)按其性质可分为密度锋、盐度锋、悬沙锋、温度锋等;

(2)按其生成部位可分为表面锋、基底锋和岬角锋等;

(3)按其形成机制可分为羽状锋、潮混合锋、流速切变锋等。

2.尺度

河口锋多属于中、小尺度的锋,如羽状锋一般可绵延数十至数百千米,存在时间以“月”论计,属中尺度锋。而潮混合锋、流速切变锋通常仅有数千米或更小,锋的生消在一个潮周期内,多属小尺度锋。

3.影响

(1)锋面的存在和运动对河口物质输移有重要影响。

(2)河口锋的锋面处是一个辐聚带,易聚集丰富的营养物质及浮游生物,多形成为河口渔场。

(3)锋线上积聚着水体中的污染物。

(4)河口锋之形成及其运动在河口沉积动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

研究发现,欧亚大陆在20N至40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带。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南压东侧下沉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少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在西风带影响下,从大西洋带来暖湿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使气候变得温和多雨。

即表现为副热带夏干冬湿的地中海式气候。 大陆东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控制,下沉空气原来也较干,但从暖湿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带来丰沛的降水,产生了副热带湿润气候。

这里由于海陆对比十分强烈,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与地中海式气候相反。 如果和同纬度的英国东岸比,也是截然不同。美国东岸中纬地带夏季风来临前后就不会出现长时期的阴雨天气,人们从未有长期天气闷热之感,发霉现象难以出现。可见,在同一纬度上降水季节迥然不同。

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大致起自宜昌以东、北纬29度至33度的地区,以及日本东南部和朝鲜半岛最南部有黄梅出现。也就是说,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我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雨带 虽然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但它的出现却不是孤立的,是和大范围雨带南北位移紧紧相连的。 在110E以东的我国东部地区,在汛期从5月中旬起到6月上旬,主要雨带摆动在南岭山脉和南岭以南地区。在个别年份,虽然在某一段时间内移到南岭以北地区,但是从一个候(五天为一候)或一个旬的多年平均情况来看,它往往是维持在28N,29N以南。这个时期就称为"江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

6月中下旬,主要雨带北移到29N-33N范围内(即西自我国宜昌,东经长江口,然后越海到日本;南起我国两湖盆地北至淮河南岸),稳定少动。这时南岭以南地区已处在雨带之外,阴雨天气结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告别了风和日丽的初夏,迎来了阴雨绵绵的季节,大雨、暴雨时而出现,一直维持到7月上旬,这就是长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节。

7月中旬开始,雨带再次北移,到了33N以北地区。先后在黄河、淮河流域以及华北、东北等地停滞、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强降雨过程,分别称为"黄淮雨季"、"华北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骄阳高挂,进入了炎热的盛夏季节。

这种天气一直要维持到8月下旬,然后雨带才随着冷空气的逐渐活跃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使雨带一直退到华南沿海地区。雨带的这种规律性变化,说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并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气气候现象,而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季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主要雨带向北移动过程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滞的反映。

在形成雷雨的单个对流体的成熟阶段,冷性下沉气流作为一股冷空气,在近地面的底层向外扩展,与单体运动前方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的锋,称为阵风锋。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发育阵风锋时的等压线及云系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最有可能形成阵风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阵风锋过境时,多出现(  )

A.狂风暴雨 B.连绵阴雨

C.大风降温 D.晴朗升温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丙处为高压脊,可能是冷性下沉气流所在处,因此丙处不可能形成阵风锋;该冷性下沉气流到达地表后,会向南、北两个方向扩展,向北会遇到较冷气流,不会形成阵风锋,因此丁处不会形成阵风锋;向南可能遇到暖湿气流,两者交汇形成阵风锋,乙处离冷性下沉气流较近,等压线疏密有明显变化,最有可能是阵风锋所在地;甲处离形成雷雨的单个对流体(云系所在区域)较远,与冷性下沉气流相遇形成阵风锋的可能性较小。故选B。第2题,乙处可能形成阵风锋,图中乙处位于云系边缘,云量少,因此阵风锋过境时,不会出现狂风暴雨和连绵阴雨,排除A、B;冷性下沉气流作为一股冷空气,在近地面的底层向外扩展,与单个对流体前方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的阵风锋,因此阵风锋过境时多出现大风降温,C正确;阵风锋是冷性下沉气流作为一般冷空气南下而形成,因此不会产生升温现象,排除D。故选C。

答案:1.B 2.C

(2021·湘豫名校联考)强雷暴过境时,在其单体下方,湿冷空气下沉到地面形成雷暴“冷堆”,并向四周流出,与低空气流交汇而形成“微型冷锋”,称为阵风锋。阵风锋是一种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不可抗拒等特点,并且形成发展过程十分迅速。在其影响范围内将出现雷暴、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对国计民生和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据此完成3~5题。

3.阵风锋在我国华北地区的多发季节是(  )

A.春 B.夏

C.秋 D.冬

4.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合理的是(  )

A.甲处是湿冷空气下沉所致

B.乙处气流以辐合为主

C.阵风锋锋线位置是固定的

D.该地位于北半球

5.阵风锋是推动雷暴天气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主要是因为阵风锋(  )

A.形成发展过程十分迅速,容易形成雷暴天气

B.推动暖湿空气持续上升,使雷暴持续强烈发展

C.利于冷暖气流相遇,从而诱发雷暴天气的形成

D.强降雨区出现冰雹,气温低,促进雷暴发展

解析:第3题,阵风锋是一种“强对流”天气,而大气对流强度与地面温度呈正相关,可判断气温最高的夏季多发。第4题,图示甲四周气流呈逆时针辐合,说明该地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则位于北半球,故D正确。由湿冷空气下沉到地面并向四周流出,结合图示信息,可判断乙处是湿冷空气下沉所致,甲为近地面暖空气辐合,则A、B错误;锋线是湿冷气流向四周流出时与周围暖空气之间的界线,位置会随湿冷气流的扩展而变化,则C错误。第5题,雷暴是暖湿空气在不稳定的环境中强烈上升形成的;图示阵风锋的存在,可使下沉的湿冷气流重新参与到上升的暖气流中,从而为上升的暖空气提供水汽,并促使其持续上升,进而使该地雷暴持续强烈发展。

答案:3.B 4.D 5.B

(2021湖南湘北重点中学联考)云贵高原北侧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常出现一种地方性天气系统——“锢囚低涡”。较强的偏北风遇到秦岭阻挡分支南下,一支绕流四川盆地,一支绕流江汉平原,两支气流在贵州北部辐合而形成“锢囚低涡”,其强度较小,但带来的降水量较大。下图示意一次“锢囚低涡”控制下的天气形势。据此完成6~8题。

6.根据“锢囚低涡”的形成原理推测,“锢囚低涡”生成之前(  )

A.四川盆地气温骤降s

B.江汉平原连日伏旱

C.云贵高原频发冻雨

D.两广丘陵乌云密布

7.“锢囚低涡”强度较小,但带来的降水量较大,主要由于(  )

A.抬升高度较高 B.中心气压较低

C.影响范围较大 D.停留时间较长

8.“锢囚低涡”过境后,贵州北部(  )

A.风速增大 B.气温升高

C.气压升高 D.温差减小

解析:第6题,根据图中示意图,发生“锢囚低涡”之前,冷空气经过四川盆地,导致四川盆地气温骤降,A正确;发生“锢囚低涡”,代表冷空气势力强,应为北半球冬半年,伏旱发生在7、8月份,B错误;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C、D错误。第7题,“锢囚低涡”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挡,锋面移动速度慢,降水持续时间长,D正确;“锢囚低涡”为两支冷气流相遇辐合,近地面温度并不高,气压也不低,不会导致高度抬升,A、B错误;结合材料,该天气系统为一种地方性天气系统,影响范围小,C错误。第8题,“锢囚低涡”过境后,贵州北部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C正确,B错误;过境时风力大,过境后风力减小,A错误;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温差增大,D错误。

答案:6.A 7.D 8.C 

图甲实线为中纬度某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且图示天气系统气流沿顺时针方向流动,图乙示意图甲中虚线OP一线气压变化情况。据此完成9~10题。

9.图甲中W地的风向最可能是(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10.图甲所示时刻(   )

A.②地降水几率较③大 B.①地风力较②大

C.④地的气温较②高 D.②地的光照较④弱

解析:第9题,O到P气压由低到高,说明图甲为低压中心,图示天气系统气流沿顺时针方向流动,说明是南半球的气旋,再按从高压到低压向左偏判断图甲中W地的风向最可能是东南风。第10题,②地位于暖锋锋后,③地位于暖锋锋前,②地降水几率较③小,A错;从图乙中看①地较②地气压变化大,①地风力较②大,B对;④地纬度高,气温较②低,C错;②地降水少,光照较④强,D错。

答案:9.C 10.B

下图中图a为“北半球海平面某区域图”,图b示意沿甲乙线的气压变化,图c示意沿丙丁线的气压变化。据此回答11~12题。

11.根据图示信息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降水概率小于乙地

B.丙地近地面气压小于丁地

C.丙地近地面风速大于丁地

D.甲地气温日较差小于乙地

12.未来几天,乙地将要经历的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  )

A.气温降低,刮风下雨

B.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C.连续阴雨,风力加大

D.湿度增加,风和日丽

解析:第11题,根据a、b、c三图可知,该区域受低压槽影响,丁处位于低压中心附近,丙、丁位于低压槽线,可能存在冷锋。甲地位于冷锋锋线后,降水概率大,气温日较差小,乙地位于冷锋锋前,天气晴朗,气温日较差大,故D项正确,A项错误;与丙相比,丁处气压梯度大,风力更大,故C项错误;由图c可知,丙处气压(1 016百帕)大于丁处气压(1 006百帕),故B项错误。第12题,未来几天,乙地将要受到冷锋影响,可能出现降温、刮风、降水天气,故A选项正确。

答案:11.D 12.A

在北半球中纬度锋面气旋发展的后期,若冷锋赶上暖锋,则东侧的暖锋向西、向南伸展,最后螺旋状地环绕在气旋中心四周形成类似于“暖心”的结构。这一过程被称为暖锋后弯卷入过程。下图示意冬季某时刻大西洋某地300米高度气温与气旋中心。据此完成13~14题。

13.图示地区气旋中心“暖心”的最高气温与冷空气最低气温相差最大值可能是(  )

A.9.9 ℃   B.12.9 ℃  

C.13.9 ℃   D.14.9 ℃

14.甲地未来短时间的天气变化是(  )

A.风力加强,降水增多,气温升高

B.风力减弱,降水增多,气温下降

C.风力加强,降水减少,气温升高

D.风力减弱,降水减少,气温下降

解析:第13题,图示地区等温距为2 ℃,气旋中心“暖心”的最高气温为14~16 ℃,冷空气最低气温为2~4 ℃,“暖心”的最高气温与冷空气最低气温差值为10~14 ℃,气温相差最大值可能是13.9 ℃,C正确。第14题,据图可知,甲地未来时间内,大气由暖气团向冷气团一侧运动,会经历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风力加强,降水增多,气温升高,A正确。

答案:13.C 14.A 

江淮气旋是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强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受其影响冬春季我国东部区可能出现暴雪。下图为某年2月12日23:00至2月13日20:00山东省东营市受江淮气旋影响下的天气变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本次江淮气旋的移动方向大致为(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北向南 D.自南向北

16.2月13日8:00前后降水形成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风向 B.气压

C.温度 D.降水量

答案:15.A 16.C 

解析:第15题,气旋为低压系统,北半球受右偏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呈逆时针辐合,气旋的不同位置其风向不同,位于北部为东北风,位于南部为西南风,位于西部为西北风,位于东部为东南风。解题时可逆向思考,通过风向的变化判断气旋的移动方向。从图中的风向变化可以判断,东营市先吹偏东风(表明气旋中心在其西侧),然后吹偏西风(表明气旋中心在其东侧),由此可以判断本次江淮气旋的移动方向大致为自西向东。第16题,降水形式发生变化,2月13日8时前为降雨,之后为降雪,读图可知,2月13日8时后温度低于0 ℃,因此降水的形式由降雨变为了降雪,是温度降低导致的。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下图是某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图,其中甲(40°N,110°E)、乙(40°N,115°E)是近地面的两点。据此完成17~19题。

17.下列关于该地天气系统附近气压分布描述正确的是(注:图中黑箭头代表当地风向)(  )

19.甲、乙两地在此天气系统影响下,天气状况可能是(  )

A.甲地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乙地晴朗少云,气温日较差大

B.甲地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乙地多日阴雨不开

C.甲地晴朗少云,气温较低;乙地多日阴雨不开

D.甲地和乙地都是晴朗少云,但是甲地气温更低

解析:第17题,根据图示,图中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近地面的锋面往往和气旋结合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所以该地天气系统为低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所以本题选C。第18题,图中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天气系统,暖气团两侧均为冷气团,应该是锋面气旋,其中甲(40°N,110°E)、乙(40°N,115°E)是近地面的两点,可判断该天气系统为北半球的锋面气旋,甲处锋面坡度较陡,为冷锋,乙处锋面坡度较缓,为暖锋,而且甲、乙两处均在冷气团一侧,故选C。第19题,冷锋常见天气有寒潮、暴雨和沙尘暴,甲位于冷锋锋后,所以可能为大风、沙尘暴天气,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乙处为暖锋锋前,常见天气是阴雨连绵,故选B。

答案:17.C 18.C 19.B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答案:(1)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

(2)3个。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

(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较低。

(4)中低纬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温,)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

解析:第(1)题,根据等压线的数值可以直接判断出图中西北部有一高压系统,东南部有一低压系统。第(2)题,由图可知,T时刻北部的冷锋锋面并不完全与低压槽吻合,说明该冷锋不是与低压系统相伴形成的,因此在T时刻之前应该是2个冷锋,1个暖锋,共3个锋面。原因一方面从低压中心冷暖气团的辐合角度来解释,另一方面从北部冷空气南下来解释。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P点位于暖锋的锋前,因此P点将经历暖锋过境天气,即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和阴雨天气。第(4)题,注意题目限定词“该区域春季”。由图可知,该区域位于中纬度地区,春季该区域升温快,而且此时较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则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大;且春季为冬季风与夏季风的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大气运动快,因此天气系统活跃。

21.(2018·高考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

答案:(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

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解析:第(1)题,从图中龙卷风发生的频率来看,主要集中在美国中部平原地区,因此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应该是位于南部的墨西哥湾;结合锋面的形成,能导致湿热气团抬升的气流,应该是冷气团,冷气团主要来自北部的北冰洋冷气流南下;结合基础知识,导致气流、水流等发生旋转的原因主要是地转偏向力。第(2)题,中部平原地形对龙卷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地形平坦,阻挡作用弱,利于气旋的形成;二是东西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地形区呈南北纵列分布,利于来自墨西哥湾的湿热气流北上,也利于北冰洋南下的冷气流长驱直入,进而导致冷暖气团交汇。第(3)题,主要考虑春季北部受寒冷气流影响,而南部纬度较低,升温较快,导致南北温差大,因此冷暖气团相遇频繁,导致龙卷风多发。第(4)题,要明确人们之所以关注,一是被其景观特点所吸引,二是联系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其行进路线不固定、不易预测预警、破坏力强等。

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图8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时刻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来自极地、太平洋和墨西哥湾的三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落基山以东平原地区交绥形成三个锋:冷锋、暖锋和干线。

8

(1)用符号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出冷锋、暖锋。(4分)

(2)分析图中干线附近产生降水的原因。(4 分)

(3)说明图示区域地形对干线形成的影响。(6分)

答案:(1)准确判断冷锋、暖锋位置,并用冷锋、暖锋符号绘制。如下图所示。

(2)干线东、西两侧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东侧的湿气团密度小,位于干气团之上,湿气团被迫抬升;抬升过程中,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达到露点后),形成降水。

(3)本区西部分布有南北向高大山地,来自太平洋的气团,在山地西侧的迎风坡降水后,湿度减小,越过高大山地在背风坡下沉增温;本区中部为面积广大的平原,地势平坦,下垫面性质均一,利于东侧墨西哥湾湿热气团的快速深入,气团性质变化小。(温度相近的两个干湿气团交绥形成干线。)

解析:第(1)题,三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落基山以东平原地区交绥形成三个锋。冷锋、暖锋往往位于锋面气旋处,北半球锋面气旋左侧是冷锋,右侧是暖锋。锋面处风向差异较大,冷锋北侧一般是西北风,南侧一般是西南风;暖锋北侧一般是东北风,南侧一般是西南风。据此可判断出冷锋、暖锋的位置,画图注意位置要准确、符号要正确。第(2)题,据材料可知,干线为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比干空气密度小。据图可知,干线东侧气团露点较高,说明湿度较大,湿度大则密度小,当干、湿气团相遇时,湿气团被迫抬升,抬升过程中气温降低,形成降水。第(3)题,主要考查地形对空气性质(湿度和温度)的影响。本区西部有南北走向的山地,来自太平洋的气团在山地西侧形成地形雨,湿度减小,越过山地后在山地东侧下沉增温;本区中部为面积广大的平原,下垫面性质单一,干线东侧的气团来自墨西哥湾,比较湿润,湿空气可以快速深入陆地,沿途气团性质变化不大。

23.(2021·山东济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工增雨潜力是指云系通过人工影响增加地面降水的能力。当云系的中低层存在上升运动时,降水才能发展和持续,云系才有可能存在人工增雨潜力,因此人们把上升气流作为影响人工增雨潜力的前提条件。冷锋天气系统是我国华北地区春季主要的人工增雨作业天气类型,下图为某时刻华北部分地区人工增雨潜力和气温垂直分布剖面图。

(1)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出冷锋锋面(——)并标注冷暖

气团及其运动方向(→)。

(2)说明随着锋面的移动,P区域人工增雨潜力的变化。

(3)分析华北地区多在春季实施人工增雨的原因。

答案:(1)画出冷锋锋面;标注冷暖气团;画出冷暖气团运动方向。

(2)随着冷锋锋面的移动,P区域首先接近锋面前端,暖气团被抬升,人工增雨潜力变大;之后,该区域气温不断降低,气流下沉,人工增雨潜力随之变小。

(3)华北地区春季水资源相对短缺;春季气温回升存在差异,使该地南北温差加大,易形成冷锋天气;春季空气中的水汽不足,冷锋过境时不易形成降水,需通过人工影响来增加降水。

解析:第(1)题,第一步,确定冷锋锋面位置并绘图。冷锋前的暖气团被抬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云系,所以绘制的冷锋锋面应大致位于图中锋面云系的下方,上部为暖气团,下部为冷气团(参见答案图)。第二步,标注冷暖气团位置及其气团运动方向。第(2)题,随着冷锋锋面的移动,P区域暖气团不断被抬升,水汽不断凝结,水滴不断增大,人工增雨潜力越来越大;但随着冷锋进一步推进,P区域的气温不断降低,气流下沉,人工增雨潜力随之变小。第(3)题,结合华北地区春旱的形成原因分析春季多实施人工增雨的原因。主要从蒸发旺盛、降水较少、冷锋活动等方面分析。春季,我国东部的锋面雨带位于南方,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空气干燥,蒸发旺盛,降水较少,即使有冷锋活动也很难形成降水;而此时期,正是华北地区农作物返青生长的关键期,需要一定的水源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故会实施人工增雨。

倒暖锋是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过程之一.从高空气压形势图上看,其具备暖锋结构的特点,它实质是暖性低压强烈发展,在低压后部由于回流的强暖气流移向东北地区,取代在东北地区的大陆冷气团而形成的锋。一般寒潮过后2~3天就有可能出现倒暖锋天气。下图为倒暖锋高空气温、气压形势图。据此回答1~2题。

1.甲、乙、丙、丁四处受倒暖锋影响,可能产生降水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图中倒暖锋天气系统产生降水的水汽可能来自(  )

A.渤海

B.日本海

C.鄂霍次克海

D.白令海峡

答案:第1题 B,根据材料“在低压后部由于回流的强暖气流移向东北地区,取代在东北地区的大陆冷气团而形成的锋”可知,暖气流由高纬向低纬移动形成倒暖锋,降水在锋前区,乙处在锋前。

第2题 C,根据材料可知,该天气系统中的暖湿气流来自高纬度地区,再根据图示可判断,水汽最可能来自丁地以北,即鄂霍次克海,C正确。渤海和日本海位于此低压中心的南部,属于寒冷气流流经区域,A、B错误;白令海峡距此低压系统距离较远,水汽来自该区域的可能性很小,D错误。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在北半球,由北向南逆行的暖锋叫倒暖锋。倒暖锋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过程,其具备暖锋特征,但与常见的暖锋又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东北地区在倒暖锋天气形成之前的两天都有一次寒潮袭击,随后又受到来自东北方鄂霍茨克海的极大形响。下图为东北地区某次倒暖锋过境时近地面气压形势图。

(1)在图中适当位置,用绘制出受倒暖锋影响降水的大致范围。(3分)

(2)概括受倒暖锋影响期间东北地区气温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8分)

(3)说明倒暖锋对东北地区降水形成过程的影响。(4分)

答案:(15分)

(1)(3分)绘图要在锋面附近,锋后降水范围要大于锋前。

(2)特点:北部气温高于南部(2分)。

原因:在倒暖锋形成之前,东北地区经历寒潮过境,陆地气温迅速降低;鄂霍次克海气温高,形成强暖中心,暖湿空气随着东北方向气流进入东北地区,造成东北地区北部迅速增温;由于东北地区南部受寒潮影响,气温较低,出现了北部气温比南部高的反常现象。(6分)

(3)来自鄂霍次克海上空的暖湿气流(倒暖锋的水汽)(2分),由东北向西南输送与冷空气相遇,产生自北向南的降水(2分)。

锋后气团性质一旦发生改变,被更后面的气团追上会形成新的锋面。此新锋面称为副锋,原锋面称为主锋。图 6 示意我国某日局部地区出现的主锋和副锋。据此完成完成 15~16 题。

15.导致主锋锋后气团变性的主要原因是( )

A.途经地面辐射更强地区,气温升高

B.阴雨天气大气逆辐射强,气温升高

C.途经高原山地高海拔区,气温下降

D.阴雨天气削弱太阳辐射,气温下降

16.关于近地面①②③三地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位于副锋锋前,风力最大

B.①位于暖锋锋后,风力最大

C.②位于主锋锋后,风力最小

D.③位于冷锋锋前,风力最小

15.A 早期冷气团南下形成冷锋的过程中,由于途经地面辐射更强地区,冷气团空气获得地面辐射面增温,气温升高,原先的冷气团逐渐变性,A正确。气温下降则冷气团不会向相对温暖的气团变性,CD错。阴雨天气云层削弱了太阳辐射,气温不会升高,B错。

16.D ①位于副锋锋后,A错。两锋面均为冷锋,B错。根据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可知,③处位于主锋锋前,等压线最稀疏,风力最小,C错,D正确。故选D.

河口锋是指河口地区不同性质水体或水团之间形成的较为明显的界面,界面附近往往存在一种或多种水文化学要素(盐度、温度、浊度、密度等)的最大梯度。下图为某年长江河口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长江河口锋及附近水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河口锋水域盐度比东、西侧水域高

B.河口锋水域水体透明度较高

C.河口锋可能会影响到河口港的通航

D.河口锋水域生态系统较稳定

2.长江河口锋的形成、发展和消散与季节关系密切。其中,长江河口锋出现最明显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在河口锋海水与河水交汇,水域盐度比西侧水域高,比东侧水域低,A项错误。河口锋海水与河水交汇,水域搅动,水浑浊,水体透明度较低,B项错误。河口锋水域泥沙受到顶托作用,会大量淤积,可能会影响到河口港的通航,C项正确。河口锋是河流向海洋水域过渡的区域,各组成要素不稳,生态系统也不稳定,D项错误。

第2题,对比长江口河口锋示意图可以推测由于夏季降水多,长江注入海洋的淡水多,会出现从淡水到海洋水之间明显界面,因此夏季是长江河口锋出现最明显的季节,故B正确。

3.(2021·山东省菏泽市高一上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河口地区常存在着不同性质的水体,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形成较明显的界面,界面附近往往存在一种或多种水文要素(盐度、温度、浊度、密度等)的最大梯度,这种现象即称之为“河口锋”。河口锋的锋面处是一个辐聚带,易聚集丰富的营养物质及浮游生物,多形成为河口渔场。同时,锋面处也积聚着水体中的污染物。左图示意某年长江河口锋分布,右图示意河口锋面垂直剖面。

(1)简述长江口处水体盐度的空间分布规律。(4分)

(2)推测长江河口锋位置的季节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6分)

(3)说明长江河口锋锋面处易积聚污染物的原因。(4分)

答案(1)由河口向外海递增。

(2)变化特点:季节变化较大,冬季靠近河口,夏季远离河口。

原因:冬季长江处于枯水期,水量小,水位低,河口锋向河口退缩;夏季长江处于丰水期,水量大,水位高,河口锋向外海推进。

(3)携带污染物的长江水流在河口锋处与海水相遇,由于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污染物扩散受阻,从而积聚在锋面处。

解析第(1)题,海水盐度受入海河流影响由河口向外海递增。第(2)题,长江河口锋位置的季节变化受长江径流量的变化而变化。夏季,长江处于丰水期,长江水量大,水位高,河口锋向外海推进。冬季,长江处于枯水期,长江水量小,水位低,河口锋向河口方向退缩。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河口锋处于河水和海水交汇处,水的流动性差,河流带来的污染物易在此聚集,所以河口锋面处易集聚污染物。

【素养目标】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能够认识和归纳区域特征。

聚焦高考

(2010福建高考文综)37.阅读分析材料和图表,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10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区域气候特征的比较,审题中易产生的误区:没有注意有时间限定“6—8月”和两幅降水柱状图纵坐标数值上的差异。

参考答案:

主要差异:甲地降水明显多于乙地。

原因:甲地受来自海洋的西南气流和沿岸暖流影响,地处山地迎风地带,降水丰富;乙地地形平坦,西南气流受地形抬升不显著,并受离岸寒流影响,降水较少。

学法导航

1. 描述一地或比较两地较长时间尺度的气候(要素)特征

气温特征:较长时间尺度的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高低及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气温年较差的大小或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

降水特征:较长时间尺度的降水总量的多少(年降水总量)及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降水的季节或年际变化)

2. 说明一地或比较分析两地较短时间尺度内的气温和降水差异

只要说明该地或比较两地在较短时间尺度内气温的高低和降水多少,并说明(分析)原因即可。

3.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

不同纬度地区在不同时段因(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和昼夜长短的差异,使地面吸收太阳辐射量有所不同,从而影响近地面气温。

(2)地形地势

海拔: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坡向:阳坡气温一般高于同一高度的阴坡;高大地形阻挡寒冷气流的背风一侧,气温相对较高。

地形类型:盆地不易散热往往形成高温或温暖中心

(3)下垫面性质

海陆差异: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夏季陆地气温一般高于同纬度沿海(洋);冬季反之;。

下垫面比热容差异:在较小的时空尺度内,白昼,湖泊的气温低于周围陆地;夜间,反之。

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较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

(4)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

大气环流:离寒冷气流源地近,或受寒冷气流降温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较低。

天气状况: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较云雨少的地方小

(5)洋流

暖流流经海域,气(水)温较同纬度海区高;

寒流流经海域,气(水)温较同纬度海区低。

4. 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1)大气环流

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风带、西风带、季风区的夏季风影响下,一般降水量较大。

(2)地形

湿润气流的迎风坡一般较背风坡降水多;

迎风坡:湿润气流受地形抬升较显著的坡段,降水量较大。

(3)海陆位置

一般来说,离海洋越近的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降水较多。

(4)洋流

受暖流影响的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受洋流影响的沿海地区,降水较少。

学以致用

【应用一】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8为某国略图

表1甲、乙两城多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表

据图8和表1比较甲、乙两城气温、降水特点的异同,并分析原因。(16分)

参考答案:

气温异同:气温年较差较小,甲月均温高于乙,甲地气温日较差比乙小(4分)

降水异同:甲、乙干湿季明显,甲年降水量较乙多(4分)

原因:甲、乙均位于低纬度;甲比乙纬度低、海拔低;均受赤道低压和东北信风交替控制;甲地位于沿海,乙地位于内陆。(8分)

【应用二】 根据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及周边地区图

材料二 丙、丁两城市气候资料统计表

比较丙城市与丁城市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原因。(14分)

参考答案:

差异:丙城市的年平均气温比丁城市高;丙城市的气温年较差比丁城市大;丙城市的年降水量比丁城市少。(6分)

原因:丙城市地势低洼,夏季炎热;深居内陆,地形封闭,降水稀少;(4分)丁城市海拔较高,夏季气温较低;西面有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多地形雨。(4分)

变式训练

【变式一】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甲、乙两地在图示季节气温和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

参考答案:

甲地降水量大于乙地(1分);甲地气温高于乙地(1分)。

甲沿岸有暖流经过(1分);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地处迎风坡)(2分);且海拨比乙地低。(或乙地沿岸有寒流经过1;为离岸风;且海拨比甲地高。(2分))

【变式二】阅读以下图文材料,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对比图中纽约、兰辛、得梅因三地此时温度高低并分析主要原因。(10分)

参考答案:

气温:纽约>兰辛>得梅因(2分) 原因:此时为美国冬季;纽约地处沿海,受海洋影响大,且海拔为三地最低,受冬季风影响小,气温最高;得梅因地处内陆大平原,深受冬季风影响,气温最低;兰辛地处五大湖之间,受湖泊影响,气温较高(8分)

【变式三】加拿大地广人稀,西南部地区地形复杂,欧肯那根河谷是世界著名的冰酒产地。根据加拿大西南部某地区示意图(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维多利亚所在地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_______;位于草原地区的梅迪辛哈特气候类型是________。(6分)

解析:维多利亚所在纬度50°左右大陆西岸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草原地区的梅迪辛哈特位于大陆内陆地区,山脉阻挡削弱了西风带来的水汽,降水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参考答案:全年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变式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图17是某国某州区域图,图18是三城市年降水量和冬雨率柱状图。

图17 图18

说出图示地区由北向南降水的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原因。(12分)

参考答案:

由北向南年降水递减(2分)。冬雨率递增(2分)。自北向南纬度降低(2分)。受西风影响时闻缩短(2分)。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时间增长(2分)。雨季缩短,降水更集中冬季(2分)。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