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行业六大问题,对话全国人大代表秦英林 | 实录要点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徐兵 贾永标 文 朱哲 摄影)3月2日,全国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接受了媒体采访,就今年两会建议与媒体进行交流。
1.推动生猪行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关键靠科技创新和智能升级;
2.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解决种业“卡脖子”工程,种猪是生猪行业的芯片;
3.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减少豆粕用量,降低饲料成本;
4.推行行业疫病净化,有利于实现整个行业良性发展;
5.养猪分为产区和销区,大部分分布在产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他建议加大对养殖产区的支持力度,建立产销区补贴的长效机制,稳定生猪生产。
除两会建议外,秦英林也就猪周期、食品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肉蛋白、猪价等问题作了回应。
谈猪周期:尊重市场,尊重周期
问题1:猪周期波动较大,应该如何应对猪周期?
秦英林:从业者要面对现实,要尊重市场,尊重猪周期,要做好提前准备。在高潮的时候,猪价高的时候有利润的时候,要在产业升级上深挖做文章,把红利变成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变成应对低猪周期的能力。那么在低潮来的时候,要做效率,降成本,要保生产安全,保供给,这是我们行业内周期的应对。
要正确面对猪周期,不要去漠视它而不去应对。我们要尊重猪周期,就是我们要时时刻刻谈论猪周期,要把自己的行为和猪周期契合,包括生产安排、资金安排。
从市场层面来说,优秀头部企业要结合到一起,就是优势互补,这样才能在效率提升、质量提升、市场优化等方面携手进步,从而推动整个生猪行业共同进步。
谈食品产业升级: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到客户的前置需求
问题2:食品产业如何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秦英林:食品产业是个基础产业,也是朝阳产业,但是这个行业它的升级是持续的,是快速的。
因此无论是资源配置、生产加工和市场销售,整个行业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这就要求我们这个行业领头者、龙头企业,要用创新的观念去改变我们过去的资源配置、生产方式和市场销售的行为,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到客户的前置需求。
谈肉蛋白:这是一个阳光产业
问题3:如何保障老百姓的肉蛋白供应?
秦英林:肉蛋白保障问题,从行业角度讲,它是个产品,从社会角度来看,它是我们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让老百姓吃好。
过去是我们要吃饱,现在我们要求是吃好。
所以肉蛋白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问题,是我们整个国家社会奋斗的最终目标的问题,是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一个阳光产业。
谈科技:养殖业不是高科技企业
问题4:牧原是如何成为科技企业的?
秦英林:我不认为养猪行业是一个高科技行业,是时代使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整合需求时发现,外界现有的产品满足不了,于是牧原只能靠自己去研发。
普通的家用温湿计放到猪舍里两三天便会失灵,于是我们找到世界上最顶尖的温湿计,但放到猪舍里仍然撑不过三个月。在这种情况下牧原就尝试进行了针对性研发,研究生产出的产品目前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所以说科技企业都是逼出来,原来我根本不懂温湿计,但企业发展需要,我们只能自己去武装自己。在这样的常态化背景下,牧原不仅在养猪方面实现了突破,还在饲料、育种上实现了革新。
谈河南实体经济:需要看国家趋势、行业趋势
问题5:对河南实体经济发展有什么建议?
秦英林:实体经济对应的是非实体,“虚”和“实”是互相依赖,又互相支撑的。“虚”为“实”做更多的服务,“实”就像在战场上打仗一样,要跑得更快,更有方法,更灵活,为“虚”打基础。
从实体层面来说,如何做得更好,没有标准。正确看实体企业的成败,成功是顺应了时代,多走了一步。失败是失误了一步,晚走了一步,落后了一步。我们做企业要和国家方针融合在一起,当我们方向不够清晰的时候,要看党的指引,党的指引是高端的。国家战略是企业战略背景下的战略。发展实体经济,需要看国家趋势、行业趋势,看企业存在什么问题。
一定和时代对接上,除了自身内部经营管理,自身奋斗,资源整合基本要素外,还要把国家政策、科学进步、时代的发展趋势融合在一起,规避失误。
谈猪价:不要关注价格,要把成本降下来
问题6:猪价什么时候回到正常的区间?
秦英林:猪价是很难判断,也容易判断错。大趋势在,小的(趋势)看不准。目前这个时候,我们要劝自己不要去关注价格,要把成本降低下来,把管理做好。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