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首次举办的科技与法治平行论坛上,法律专家、车企代表聚焦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和法律规制问题,围绕自动驾驶现行法律适用、技术革新对立法带来的挑战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法务负责人李弘说,全球对于自动驾驶分级正在趋向统一,我国是从L0到L5,越往上自动驾驶程度越高。他谈到,自动驾驶技术旨在解决人类驾驶员在车辆驾驶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研究报告显示,行驶中的车辆发生事故,超过80%是由于人的因素造成,如不遵守交通规则、酒驾、毒驾等等。自动驾驶系统比人类驾驶员更愿意、更能够去遵守规则。”

然而李弘也谈到,尽管技术成熟且安全,但自动驾驶车辆仍面临着能否获得“准入”、能否适用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公众接受度如何等诸多问题。全无人的L4级以上自动驾驶车辆大规模商业化,目前仍有很多难点、痛点需要解决。他希望在法律层面对相关问题有所回应,支撑技术和产业发展。

“与一般消费品不同,汽车的使用场景发生在公共领域,所以与车相关的安全问题车企都会高度重视。”小米集团法务总监张兵认为,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自动驾驶研发企业,都要致力于把好用、能用以及让大家放心用的产品投入市场,既满足技术的迭代发展,还要保证足够安全。“用户能够放心使用,产品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张兵希望自动驾驶技术能够造福社会,并强调科技与法律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在讨论自动驾驶法律责任的界定问题时,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刘观霖提出一个现实问题,当自动驾驶等级达到L4、L5时,就真正变成了无人驾驶车辆。“用机器替代人,如果有人受伤,谁来负责呢?”刘观霖认为,对制造商而言,了解风险点和风险水平至关重要,这会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和市场的接受度。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吉豫谈到,自动驾驶系统非常复杂,涉及对基本安全的要求 ,需要探索建立相应的准入标准。针对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车辆,也应该有不同的责任界定方式。此外,隐私保护以及数据安全和治理问题在自动驾驶的发展中也应得到重视。

张吉豫说,从自动驾驶进入现实生活开始,法律人和政府、企业就在研究相关问题,已形成一些参考建议,比如道交法可以考虑对驾驶人重新定义,也可以专章规定自动驾驶。还有研究者认为,对于道路交通规则也要进行调整。“可以从地方立法先行,总结出成熟的经验之后再进行整体立法。这种模式可以进一步解决创新领域法律规则欠缺和共识欠缺问题。”

“作为企业,我们不怕承担责任,而是想承担明确的责任。从产业角度,希望立法体现出包容审慎的原则,促进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技术发展的现状,注重安全保护的同时,也别忘了技术发展本身有特定阶段的局限性,包容审慎是核心。”作为企业代表,李弘希望在产业发展和未来法律规制中间找到“交叉点”。